我要加入 登录
声振论坛 返回首页

jinking的个人空间 http://home.vibunion.com/?5205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中药治疗

已有 802 次阅读2008-8-18 20:32 |个人分类:杂记|

1、中草药

中草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不少病例报告,但缺乏统一的中医  症分型诊断标准和前瞻性研究,也少有长期随访的远期疗效资料,所以中草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以下介绍几种辩证治疗方案,可供参考:

(1)有学者以补肾祛寒、强督助阳为主,辅以化湿疏风、散寒通络作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大法,并注意调护脾胃,以固后天之本。若有瘀邪化热之证,则需先予以补肾清热法,待标热得解后,仍以补肾强督治本之法收功。如补肾强督治?汤临床疗效满意。其方药组成如下:熟地黄15g,淫羊藿12g,狗脊30g,制附子9g,鹿角胶10g(烊化),川续断15g,骨碎补15g,羌活、独活各10g,桂枝12g,赤芍、白芍各12g,知母12g,土鳖虫6g,防风12g,麻黄3g,干姜6g,怀牛膝12g,炙穿山甲9g,炙草乌9g。

(2)有学者将本病分为两大类型,即肾督阳虚、寒湿瘀阻型和肾督阴虚、湿热瘀滞型。前者治宜温肾壮督、散寒通络,药选鹿角霜、淫羊藿各10g,生黄芪30g,补骨脂、骨碎补各10g,生地黄、熟地黄各12g,露蜂房10g,制川乌、制草乌各10g,川桂枝、炙蜣螂各10g,炙蜈蚣3g(研末吞服),鹿衔草15g,甘草6g。后者治宜滋养肝肾、清热化瘀,药选生地黄、熟地黄、龟板(先煎)各15g,枸杞子、肉苁蓉各10g,紫河车、全当归、赤芍、白芍各15g,鸡血藤30g,广地龙、炙僵蚕各3g,川桂枝8g,青风藤30g,炙全蝎3g(研末冲服),甘草6g。二者均可加服益肾蠲痹丸。

(3)有学者采用补肝肾,益气血,疏风散寒,活血止痛为主治疗本病。其方药组成:葛根15g,白芍15g,当归15g,黄芪20g,川芎9g,桂枝9g,姜黄9g,狗脊15g,川续断15g,补骨脂15g,独活9g,桑寄生15g,络石藤15g,千年健9g,老鹳草15g,党参15g,全蝎9g,地龙9g,延胡索9g,威灵仙15g,甘草6g。偏湿热去桂枝、姜黄,加苍术、黄柏、生地黄;脊背僵硬强直、活动受限加鹿角胶、龟板胶冲服。

2、针灸火罐疗法

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骨痹”范畴,痹者,闭也,闭塞之义也。当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侵袭经脉,阻滞经络,气血凝滞,导致脉气不通,日久则损筋伤骨,发为本病。治以补肝肾、益精血、温经络、止痹痛。针灸火罐疗法,具有调和气血、活血通络、扶正祛邪、消炎止痛的作用。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针灸火罐疗法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能直接阻断局部炎症介质,增加患处血流量,改善组织循环,使疼痛消除。针灸火罐疗法奏效快,疗效高,简单易操作,安全无副作用。

(1)取穴

1) 华佗夹脊穴:华佗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每隔一椎体交替取穴)内夹督脉,外邻膀胱经,具有沟通两经的作用,故针刺夹脊穴可调节经络血,促进背部气血的运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夹脊穴局部都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针刺夹背穴可调节神经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病灶炎症的消退及正常组织的再生;

2) 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有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的重要作用。若督脉不和,则脊柱强痛,所以本病当属督脉病。督脉之气维系着肾与命门的功能,统摄人体的真元。所以以督脉穴位为主,益肾壮骨,温阳通络;

3) 膀胱经:膀胱经在背腰部的一条循行线与督脉的一分支同行,所以辅以膀胱经这条侧线上的穴位,实则通督温阳壮骨,同时膀胱经又为诸阳之长,取之有加强振奋阳气的作用;

4) 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如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十七椎下、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等;

5) 随证取穴:若口苦咽干加太溪、太冲,若引起髂胫束紧张加风市、环跳。若疼痛沿坐骨神经放射加承扶、殷门、委中等穴。膝关节受累加内外膝眼,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骶髂关节疼痛明显加环跳、阴廉、阿是穴;

6) 其他:大椎、身柱。

(2)针法

在针法上,选用补法,平补平泻,阿是穴采用泻法,并加艾灸。以益肾壮骨,温阳通络,体现了“寒则温之,闭者通之”之意。强直性脊柱炎是由下向上发展的。先取病变上两个节段穴位以劫之,再取病变部以脱之。方能收到满意的效果。风寒湿痹型可用火针,火针最善温通经脉,散寒除痹。且火针对腧穴的刺激时间长,刺激量大,能起持久的治疗作用。

(3)操作方法

1) 电针疗法:取穴以华佗夹脊穴、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选穴时以病变累及部位的上两个脊椎节段开始向下取穴,每次取上述穴位7~9个为一组(膀胱经双取);

2) 操作时先常规消毒,然后先上后下针刺,进针得气后行补法 ,待出现针感传导或有温热感时留针,接电针治疗仪,夹脊穴与夹脊穴连接,督脉穴与督脉穴连接,膀胱经穴与膀胱经穴连接,负极接上部穴位,正极接下部穴位,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10~3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5天,再行下一个疗程;

3) 火针疗法。取穴以足太阳经穴和夹脊穴为主。取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秩边、承扶等穴及相应的夹脊穴。临证时以X片揭示病变部位及症状部位为依据选取4~ 5个穴;

4) 操作时先做常规消毒,用细火针或中等粗度的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对准穴位刺入,背部向下斜刺,腰骶部直刺,深度一般刺入1~1.5寸左右,疾进疾出,出针后急按揉针孔,从上往下按顺序刺,4天1次,2次为1个疗程;

5) 火针、电针配合疗法:火针在1个疗程中使用2次,即在电针治疗的第四天与第八天同时配合火针治疗,火针在电针起针后再使用。注意:用火针刺的腧穴2天内不得用电针治疗;

6) 火罐疗法:火针毕在针孔上拔火罐10分钟,要注意防止罐内过度出血。每隔3天针一次,10次为一疗程。火针治疗后,局部3日内不要着水,以防感染。

3、推拿按摩疗法

中医认为本病“痹证”范畴,先天正气不足,感风寒湿邪,使脊柱督脉、膀胱经气血闭阻,日久气血凝滞,而致脊柱疼痛、僵硬,转侧不利,甚则致残。推拿按摩疗法是采用理筋、展筋、揉滚等手法,都是在穴位和经络循行路线上施术,推于经而通于络,运用经络指导临床实践,从而起到了疏通阻滞之经络,松解粘连之组织,患部的无菌性炎症及粘连逐步消除,肌痉挛减轻,关节间隙增宽,使患部气血通畅,防止钙化与骨化发生,及时促进功能恢复(图)。如能与药法并用,药助手力,手助药功,相互配合,则可缩短疗程,提高和巩固疗效。

 

图:推拿

(1)治疗手法

1) 体位:患者取俯卧位,裸露腰背部,尽量放松。上胸部及两髂前上棘分别垫软枕,使身体中部稍似悬空,患者两手臂屈肘置于头前;

2) 部位:术者立于患者右侧,先用揉法、滚法和一指禅等手法在颈、胸、腰、背部沿脊柱及其两侧的膀胱经第一侧线及夹脊穴和骶髂关节周围进行往返按摩治疗,时间约为15分钟.以手下有微热,局部肌肉有柔软感为度;

3) 弹拔理顺法:肌肉放松后,着力于脊柱两侧僵硬的骶脊肌上用力深揉,尽量将肌肉推动。接着持左掌根置于右拇指上帮助用力,右拇指压于骶脊肌旁肌间隙并从下向上沿肌纤维推动,以松解肌肉筋膜粘连。然后以左手四指叠于右手指上,用指尖对脊柱两侧肌群作横向的、垂直于肌纤维的弹拨,对有筋结条索的地方作重点治疗。再取与肌纤维相同方向行理顺手法,由上而下反复5次;

4) 推揉按压法:双手叠在一起由脊柱第二胸椎平面向下按压脊柱双侧骶棘肌,直至骶髂关节平面,自上而下反复推揉,重复10次,重点施术于疼痛区域,同时点按腰背膀胱经诸穴和夹脊穴。按压时要和缓有力,配合病人呼吸,呼气时下压,吸气时放松。然后术者一手压臀部,另一手分别向上扳左右大腿中下段,每侧5~8次;

5) 椎体斜扳法:患者左侧卧,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曲放于其上,术者立于其身后,左手推患者肩部向后,右手推患者髋部向前,使腰扭转,轻轻抖动用力,使腰部舒展开,不必强求弹响。术毕再做另一侧;

6) 镇痛拉筋法:患者俯卧位,助手立于床上,拉患者双下肢向后上牵引,同时做左右摆动,术者顺势推揉双侧骶棘肌;

7) 最后以按法、拍击法结束背部手法治疗。每日1次,10~30日为一疗程。对髋关节受累者可采用揉法和滚法放松髋关节及大腿前内侧肌肉,然后被动活动髋关节,分别作屈曲、伸直、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动作,待关节活动至最大限度时,再维持一定时间,具体以患者可耐受为度。

(2)注意事项

1) 对关节僵硬较重者切不可急功近利,滥施暴力,而应循序渐进为宜,以免拉伤肌肉;

2) 如先使用熏洗泡敷疗法,待腰部产生温热感后,施以手法治疗,起热快,止痛作用强,对肢体疼痛、僵硬、肌肉萎缩有较好效果。即通过外用药物渗透,控制其炎症,推拿按摩疏通剥离,恢复肌肉之血液供应,改善肌肉营养代谢,故而能从根本上治疗此病。

4、中药熏洗泡敷疗法

中药外治中,熏洗泡敷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有独特的疗效。具有副作用小,老少皆宜的优点。只要配方科学,操作得当,有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常用强直性脊柱炎熏洗泡敷配方由透骨草、伸筋草、千年健、海桐皮、木瓜、羌独活、防风、威灵仙、红花、当归、川芎、川草乌、制乳没、细辛、桂枝、川椒、艾叶等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温经通脉、软坚散结、活血祛瘀、散寒止痛、驱风除湿、舒筋强骨等作用,可谓标本兼治,对强直性脊柱炎具有独特的疗效。

(1)治疗方法

1) 将强直性脊柱炎熏洗泡敷方药用清水洗净后沙布包好;

2) 加清水适量(2000~3000ml),浸泡30~60分钟,文火煎沸30分钟;

3) 滤出药液,可加食醋适量(100~500ml),再煎沸即可;

4) 熏:乘热熏患部,有条件者可将药液用雾化器加热雾化熏患处。20~30分钟;

5) 洗泡:待药液稍温和后(约45~50℃左右),浸泡或擦洗患部。20~30分钟;

6) 敷:用毛巾浸泡药水,趁热取出,稍加拧干,敷于患处。温度以能耐受不会烫伤为度,用二条毛巾交替,20~30分钟;

7) 结束后,将患处擦干,避风2小时。每日一至二次,保留洗熏液及药袋回锅,供下次使用,一般药液可重复用2~3天。20~3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1~4个疗程。

(2)注意事项

1) 掌握水温,以防烫伤。一般以局部皮肤潮红、有热感传导和关节有温暖轻松感为适度。注意环境温度,注意保暧,以防受寒。可辅助神灯照射;

2) 如有全身反应,例如有发热感等,提示药物透皮吸收较多,可停治疗,次日再用;

3) 皮肤有破溃处禁用。对药物发生过敏者禁用;

4) 此法以能耐受为度,对严重虚弱者慎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

5) 配合推拿按摩和功能锻炼效果更佳。

(4)评价

熏洗泡敷疗法,属中医外治方法之一,因药物集中在病变部位,与全身用药相比副作用小是可想而知的。药力结合热力,可使药物作用发散,直达病所,气血运行,经脉流畅,既驱邪外出,又减轻症状,达到通则不痛和标本兼治的目的。本法如果使用得当,疗效肯定。但由于疾病个体差异较大,即使同一患者,不同病期治疗也有所不同。所以本法看似简单安全,仍需在医师指导下开方用药和辨证施治,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鲜中药发泡疗法

历史渊源

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1) 发泡灸源流

战国时期和晋代:发泡治病,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蓟”(芥子泥 )敷“中颠”(百会 )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很多,可谓“发泡灸”的奠基时期。宋代:宋代率先将发泡疗法称之为“天灸”,王执《针灸资生经》卷三中说 :“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为药物发泡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表明,在宋代,以发泡灸疗法防病治病 已相当普遍。明、清时期:此期发泡疗法的使用更为广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 :“治疣痣黑子,斑蝥三枚,人言少许,以糯米五钱炒黄去米,入蒜一枚,捣烂点之。须臾即泡,三五日脱落。”赵学敏《串雅外编》有 :“治喉痹……独蒜瓣半枚,银朱少许,共捣如泥,摊药膏上,贴眉心印堂穴,如起泡流水无大碍,勿误入目”。朱棣所编《普济方》中说 :“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倾发泡,揭去。” 晚清时代的外治专家吴师机《理瀹骈文》一书中所述的发泡方剂有膏、丹、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剂型,所载的发泡验方不胜枚举,并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疾病,扩大了应用范围。总之,历代众多医籍中 均载有不少发泡疗法的方剂,内容丰富多彩,方法多种多样。

(2) 现代应用及研究

近百年来,发泡疗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创新,并开始用于疑难痼疾的治疗。例如发泡疗法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腮腺炎、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变应性鼻炎、额窦炎、梅核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获得满意的疗效。临床例证不胜枚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泡疗法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

综上所述,发泡灸起源于战国时期,奠基于晋代,定名于宋代 ,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近代,发泡灸已引起国内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泡疗法的治病机制将成为研究的热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大放光彩。

客观评价

(1)确有一定疗效,但非秘方、也非祖传

发泡疗法,例如用珍贵的鲜中药系例药材调制后,外敷于发病关节(或穴位),经数小时左右去除草药,大约1~2天内,敷药处出现小泡并逐渐融合成大泡,将泡刺破后,积液排除,患处逐渐愈合,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如上所述对一些疑难病症确有一定的疗效,但并非秘方,也非家族祖传。 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经文献检索,近年来也有数十位学者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尽管对配方作一些改良,但基本原理完全相同,疗效也相似。“八五”攻关课题中有一个中医药项目主要诊对发泡疗法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这足以说明,发泡疗法已纳入现代中医学研究的行列,有必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

(2) 应加强病例的科学总结

发泡疗法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有的甚至达到95%以上或达到100%,或治愈率高达90%以上,或称之能将慢性疾病“一次根治”“一次治愈”,可谓比神药还灵,这似乎有夸大疗效之嫌。我们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疗效 评判标准,进行多单位和多中心的统计,尽量做前瞻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病例总结的相对科学性。

(3) 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发泡疗法虽然已有不少报道,但极大多数仅为病例总结,而且样本较小,更缺乏基础理论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这样就难于走向世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崇医师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建议国内学者多申请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为发泡疗法的机制研究作出贡献。

发泡药物与其他用品

药物:发泡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一般选用1~2种即可。各种药物虽都能发泡,但其药理机制不完全相同,所以应对症下药。

其他用品:治疗盘、塑料纸、纱布、胶布、绷带、75%酒精棉球、注射器一副等。

操作方法

(1) 摆好体位,根据不同的病情辨证选定穴位或部位,并暴露发泡部位。敷药前将痛点或穴位处清洗干净,局部消毒。

(2) 将选定的药物敷于确定的穴位或部位上。

(3) 用消毒纱布包扎,以胶布固定敷药,以防止药物滑脱。

(4) 敷药后数小时,敷药部位发热、有少许疼痛(因个人局部皮肤情况不同时间有所不同)。随着时间推移,病人感局部灼痛感,蚁走感,皮肤潮红,尽量坚持一段时间,当灼痛感极强时,将所敷的药取下,将小泡用消毒纱布包扎好或上扣一直径约3cm的消毒瓶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注意保持伤处的干净。禁止用水清洗伤处,避免感染。

(5) 一般将药取下之后,敷药的部位皮肤表层红肿,这时患者有些胀痛感。6~12小时后,伤处皮肤逐渐起泡,初为小米粒或黄豆大小的水泡,水泡会逐渐变大,最后溶成一个比较大的水泡或2至3个较大的水泡。待水泡内液体充盈、胀满时,经常规消毒,用消毒针头刺破水泡底部侧面,抽出水泡里面的白色液体。

(6) 伤口愈合时可有伤处皮肤及周围有些骚痒。几天以后,结口处自行脱落,新长成的皮肤呈紫红色,一段时间后,皮肤紫红逐渐变浅变淡。发泡处的皮肤愈合复原后,根据需要还可再次发泡。

适应症

(1) 多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痛、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等。

(2) 也可用于妇女痛经、过敏性鼻炎、牙周病、面神经麻痹、肝炎、疟疾、小儿消化不良、慢性支气管炎等。

注意事项

(1) 应用本疗法前,首先要明确病情,按疾病需要,选择发泡部位,然后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2) 由于发泡的药物多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对皮肤有一定的创伤,所以本疗法治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故除本疗法介绍的适应证外,其他病症一般不宜使用。有些发泡的药物还有较大的毒性,所以发泡药物禁止口服和乱敷。药物敷用后应即包扎好,防止药物外溢或滑脱。中药发泡疗法还有很多,使用发泡疗法应选择适宜的药物与穴位,外敷的部位不宜过大。

(3) 发泡后,可以将水泡挑破,也可以不挑破让其自行吸收。但要注意局部清洁,用消毒纱布包扎,预防感染。

(4) 如病情需要在原发泡处进行第二个疗程即在同一部位进行重复治疗时,必须待发泡处皮肤完全愈合后再进行。

(5) 发泡部位一般不会感染,愈合不留疤痕。如发泡处感染,即外涂或外敷消炎药物。

(6) 在治疗一些急性或烈性传染病(如白喉)时,应配合应用抗毒素、抗菌素或其他药物。疼痛明显时可服用一些止痛片,疼痛会越来越轻,直至伤口自行愈合。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鱼腥发物,避免冷水。

6、小针刀松解术

小针刀松解术能起到明显止痛、改善功能的作用。

(1) 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等比例脊柱X线正位片,测量椎旁小关节之间的距离,然后在患者体表定位,一般每间隙取3个穿刺点,穿刺深度达黄韧带、椎旁小关节囊,行小针刀松解。因脊柱部位邻近重要脏器,故要求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以防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的损伤;

(2) 注意事项:严格选择适应证,对全身及局部有感染者或有出血倾向的病人禁用。对重要脏器有病变者慎用。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我要加入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1-14 03:29 , Processed in 0.04207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