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加入 登录
声振论坛 返回首页

happy_7的个人空间 http://home.vibunion.com/?10251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数学与中国文学

已有 345 次阅读2008-10-16 17:40 |个人分类:数学|

数学与中国文学

作者:董全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8-30 22:57:6

 

数学与中国文学的源流

 
1.数学与文学的概念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其实在虚拟世界和想象中也有空间和数量关系,同样要符合数学规则。文学则是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形式,以语言文字的手段,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如果预言也要符合现实社会的生活。数学的基本单元是数字,数字之间关系和运算规则是数学的基础。文学的基本单元是文字,文字之间的关系和词法、语法规则便是文学的基础。
 
2.数文同源
 
从中国文字的创始说起,相传在文字产生之前,是结绳记事,一个疙瘩一件事,事件多了便不好记忆。尤其是加疙瘩易、减疙瘩难。无论加减都与记数休戚相关。后来,黄帝的大臣仓颉发现鸟兽在泥湿地上的爪印,便有了创造象形文字的启示。然而印爪也要记数,要兼有形象与数字的功用。甲骨文、钟鼎文也是以次横线、竖线、横竖线混合线的数量多少及配置关系来构成文字。斜线、钩、捺出现较晚,仍然与笔画(刻线)的数位有关。
 
3.数字与词语
 
中国字,既是字又是词。如“木”,指树木,“林”是双木成林之意,“森”是林木之众多者。如“人”,指有别于猿或类人猿,手脚分工、又会说话、又能制造工具的高级动物。“从”,是两人同行,“众‘,是人之众多者。除数量处,还与位置有关。如“ ”[ji],带刺木之统称;“枣”,是大红枣之类;“棘”,即野生的小酸枣。杏、呆、困、束,构成迥然不同的四字。尔后出现的名词,二胡、三弦、七寸蛇、九头鸟、千手观音、半夏、八音钟、六零六等等不一而足。无疑数字已成为词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典籍中的数学
 
《老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诗经》中有“岁取十千”、“如三秋兮”、“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之句。《周礼·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在《天官》等篇中,对官员、人数都有严格规定。无数不能明文。
 
数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1.数学与文学不即不离
 
《诗经》中的《采葛》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以数相比,刻骨铭心。《乐府辞》所收《孔雀东南飞》中有云:“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言数字以叙事,何等生动。
 
2.一与无穷大的运用
 
与无穷大相比,一太小了,近乎无穷小。《吕氏春秋》成书后,曾张贴城墙,悬赏有能修改增删一字者,奖千金,竟未有得此殊荣者。只留给后人“一字千金”的故事。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开门见山,第一句便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也是一与无穷大的比较运用。其效果是一开始便给读者以振聋发聩的感觉。
 
今天还有“一蹴而就”、“一本万利”、“一了百了、“一劳永逸”、“四两拨千金”等生动的词语在使用。
 
3.数学是文学的有力工具
 
文章中列举事物是数学,动员群众形成力量是数学,号召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要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是数学。制订规划、拟立项目、测算收益、作可研报告,都离不开数学,而且要运用具有活力的数学语言。鲜明的数学语言,使文笔充满活力,言简意赅,跃然纸上。相反,没有数学语言的文章干瘪、文笔枯萎。描写秋天,有“一叶知秋”;描写春天有“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一群,也可能是一只。还有“一枝红杏出墙来”,“惊雷一声万物苏”等。
 
数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内涵
 
表现力与生命力
 
1.数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内涵
 
(1)数学成语
 
数学成语构思奇巧、形象生动、语言凝炼,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和强壮的生命力。比如:
 
一举成名、一马当先;二人同心、二月春风;三思而行、三人成虎;四体不勤、四面楚歌;五谷不分、五体投地;六六大顺、六亲不认;七步才子、七祖升天;八面玲珑、八仙过海;九牛一毛、九死一生;十面埋伏、十恶不赦等。还有百折不挠、百战不殆;千人所指、千篇一律;万死不辞,、万世师表;众口一词、众矢之的;形单影只、孤家寡人;芸芸众生、茫茫人海等等,不一而足。
 
(2)数学成语分类
 
①判断:一文不值、一文不名、一筹莫展、一窍不通、一通百通、一语道破。
 
②排比:九死一生、一唱三叹、七上八下、三教九流、三令五申、千呼万唤。
 
③对仗:三多二少、七长八短、五颜六色、四平八稳、一清二楚、一呼百应。
 
④比较:以一儆百、千里挑一、挂一漏万、千虑一得、千钧一发、一曝十寒。
 
⑤形象:一叶知秋、一尘不染、一线希望、两肋插刀、三足鼎立、三生有幸。
 
⑥运算:一分为二、三分天下、平分秋色、五八四十、二一添五、四六分成。
 
(3)数学的篇名及书名
 
数学作篇名及书名,既鲜明又生动,一望而知梗概。比如:《丽人行》、《两地书》、《三岔口》、《四进士》、《五世其昌》、《六月雪》、《七剑十三侠》、《小五义》、《小八义》、《七侠五义》、《我的前半生》、《两个中国之命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六十年的变迁》、《十万个为什么》、《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十万贯》等等,举不胜举。
 
(4)数学在文学中的体例
 
用数字表示文学的体例也非常醒目。比如:《三字经》、“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五绝”、“五律”、“七绝”、“五七言诗”、“词”等。词的格式由词牌决定,如《菩萨蛮》的字数是七七五五、七七五五;《忆秦娥》的字数是七七三四四,七七三四四;《渔家傲》的字数是七七七三七,七七七三七;《西江月》的字数则是六六七六、六六七六等。
 
2.数学在文学中的表现力
 
(1)数学的严密性
 
一篇记实文学,如新闻、报道、游记、采访,都要用数字来说话。即使小说也要用数字。《水浒》有一百零八将,其中有“五虎上将”、有“一丈看”这个绰号等。因为数学是严密的,使文章富有感染力,体现了真实性,增强了读者的可信度。
 
我们读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仅被这些佳句感染,还要查明具休所指,考究一番。更加深了印象。
 
(2)数学的形象性
 
数学不仅严密,而且有鲜明的形象性。数学的构思本身便蕴含了运算过程,更映衬出了生动的形象。比如:说集中在一点时,用“九九归一”;说有或没有无关紧要时,用“有也五八,无也四十”;说不顾相关条件而决计执行时,用“不管三七二十一”;说克扣所得、吝啬小气时,用“七除八扣”;说精打细算、以求获利时,用“八米二糠”。
 
运算是分析,运算是思维,这时读者和作者便一起出现在同一个地平线上。
 
3.数学在文学中的生命力
 
(1)数学是文学中的活跃成分
 
除以上所述外,数学能使文学充满活力。《周易·系辞》中有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论语》中有,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又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子曰:“君子有三戒”等等,不胜枚举。
 
数学的描述,常成为警句,引人入胜、耳闻能详、跃然纸上,活在人们的心里。
 
(2)数学在文学中的光辉
 
数学有其鲜明的特点,在文学中闪烁着光辉,与文学糅合一起,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绘出朦胧夜中明灭的星和稀疏的雨,阻挡不住旅人寻找旧时茅店,路转溪桥便到达了目的地。
 
电视剧《刘锣锅》中有一个场面,乾隆皇帝走入花丛中,信口云:“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六片;七片八片九片……”正在犹豫不定时,刘墉抢答道“飞入草丛都不见”,成了一首绝句。真是救驾有功。数学不仅能计算,而且有形象、有动感。
 
(3)数学的妙对
 
数学的严明、文学的对仗,交相辉映,衬托出了奇巧妙对。如:“旭旭红日升九天;重重山峦延千里。”还有数字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影射缺一(衣),无十(食)。更有妙对:“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使人拍案叫绝。
 
现代的数学与中国文学
 
1.数学家的文学修养
 
中国香港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菲尔茨奖获得者丘成桐,自幼喜欢《史记》,且得益匪浅。著名的诺贝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大学习时对古文、古诗背诵良多,运用自如,受益一生。杨振宁评说英国物理学家、1933年诺贝尔奖得主狄拉克的治学风格时说:“狄拉克是秋水文章不染尘。”而对德国物理学家、1932年诺贝尔奖得主海森堡的评价,则是由杨振宁的同学、中国古诗词的权威翻译家许渊冲教授以“山在虚无缥缈中”来定音的。
 
已故的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旧体诗和新诗都写得很好,且不举例。1957年在几位科学家在一起时,华罗庚出酒令曰:“三强韩赵魏”,说的是由一个人名引出一个典故来,应对为“九章勾股弦”,便射出了钱三强和赵九章的名字。
 
2.现代数学的文学创作
 
著名的“1+2”理论的证明者、数学家陈景润作出这一贡献时,中国当代诗人徐迟便开始研究相关数学,终于写出了长诗《哥德巴赫猜想》。
 
3.数学作品的文学性
 
数学与文学的交相辉映,很难说是谁帮助了谁,融为一体则可能中肯一些。
 
“韩信点兵”的解题口诀是:“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二十一。七子团圆整半月,减却百五便是积。”现在是整数论中的同余式定理。
 
明朝程大位在其《算法统宗》中有这样的题:“对面来了一只船,又装蛤蟆又装蝉,数头数了三千六,数足数了一万三。请问两者各几何?”另一题是:“一百匹马,一百只瓦。儿马驮三,母马二,两个马驹驮一瓦,请向三种马各多少?”这是一个不定方程,有六组整数解。
 
数学与中国文学的未来
 
近几年来,杨振宁、李政道、丘成桐等国际一流物理学家、数学家提倡科学和艺术的研讨,相关论文的发表和中国艺术家绘画作品的向世,进一步揭开了科学、艺术,也包括数学和文学的内在相通性和形象思维与推理思维的互补性,也展示了文学和数学的结合、互补、共赢和新的发展。
 
世纪之交,中国出现了以郭曰方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专门吟咏科学和科学家,当然也包括数学和数学家。未来的发展前景无限。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我要加入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9-20 20:49 , Processed in 0.02782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